2017-04-26 09:01:19 来历:m88明升 作者:方诗生 点击:
当这本厚厚的、凝聚着几代人汗水的《我国岳西高腔剧目集成》呈现在我的眼前时,我感到很震动。
一是震动岳西高腔还有如此多的剧目遗存。全书所录剧目总计140多种300多出,80多万字。这些剧目从明淸至今,内容广泛而丰厚。既有反映布衣日子的小体裁,也有宏扬正气的大主题。充分说明了明清时期,高腔在岳西一带扮演非常频频,并且以其鲜活的布衣化言语,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。正因为大众爱看、艺人愿演、能人会编,高腔剧本才得以传达、留存。
二是震动岳西高腔的表现、扮演方式并非一致的固有方式。所収剧目既有正戏、也有喜曲和现代曲目,武戏、文戏皆备。戏曲的唱、念、做、打一应俱全。除喜曲的扮演简略些以外,传统的正戏里《白兔记》、《古城会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织锦记》等等都有较为丰厚的扮演空间;而建国后编演的戏中《五关斩将》、《蟠桃会》则比曩昔的扮演方式更具赏识性。而喜曲的日子气息更为稠密,“是维系岳西高腔薪火相传至今的生计之曲”。
我曩昔触摸和看到的便是这些曲目,看到过的正戏仅《龙女小度》、《秋江别》等少量剧目,所以脑际中有了以偏概全的知道。“而正戏曩昔是岳西高腔的主体。很多能表现岳西高腔的文学造就、文明档次和艺术成果。”但关于正戏的扮演,咱们不知何时能有更多的赏识。
三是震动这一代人的尽力有了収获。2010年6月,高腔传承中心建立今后,中心一班人即着手策划、收集、收拾出书《剧目集成》。2011年正式发动修改作业,我想:最初,他们或许没有想到有如此多的剧目散落民间,并有如此大的作业量。但“他们不计得失,孜孜不倦,黙默无闻。这几年,一头扎进枯燥无味的发掘、收集、收拾之中”(唐跃)我曾亲眼目睹年近花甲的崔安西主任伏案研读收拾剧本,放下老花镜又为高腔传承四处奔波;对高腔颇有研讨和建树的汪同元教师废寝忘食,逐字逐句琢磨、抄写剧本;中心的中青年人在寒酸矮小的狭小空间里,汗流浃背,收拾翻印手抄本;看到他们为取得一本手抄本如获瑰宝的神态。
高腔中心(原黄梅戏曲团)的办公楼是建于50年代初,是岳西最陈旧的砖木房子之一。办公室设在平房的屋顶上,有一间仍是石棉瓦屋面。可以说老楼危如累卵,小楼酷热漏雨。但是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收拾书稿,并排练扮演了岳西高腔《龙女小度》、《秋江别》、《三星献瑞》、《拜月》和许多黄梅戏。尤其是《三星献瑞》承继中有立异,其舞台形象生动可亲,唱腔美丽,赢得了城乡观众的喜欢。
我也在城镇看到老一辈高腔传人王琦福、蒋小送等在五河、田头一带传帮带时的情形,听到他们对高腔传承的忧虑。
现在,高腔传承中心的一班人,在老艺人中罗致养分,并通过舞台、荧屏将高腔这种陈旧的艺术展示给观众。一起,还将乐器、资金送到城镇,扶持当地剧社宏扬高腔文明。
假如对高腔传承能谈一点个人观念,我想说一点个人之见:可否将岳西高腔分为传统扮演和现代扮演两种。
传承扮演便是原汁原味的高腔和配乐。使用原剧本向媒体、学者对外引荐介绍,让人们了解其原有风格。而现代扮演则在发挥高腔唱腔的基础上,融入现代戏曲元素,在配乐,和声、光、电等方面发挥现代特征,在对白上加以发挥。让更多的人,尤其是中青年能赏识赏识岳西高腔。正如韩再芬在《徽州女性》等黄梅戏扮演时,从舞美、唱腔、声、光等方面加以改进。既保存了黄梅戏的特征,又让更多人喜欢这一陈旧剧种。
《我国岳西高腔剧目集成》从明清至今,通过几代人的尽力,总算得以结集出书。这除了得益书中所记载的170多人的保存传达外,更得益于这一代人的艰苦支付。这本书是对前史的一个报答,也是对现代的一大奉献。
短时间内,我对《剧目集成》只做了部分阅览,谈不上细读。好在这本书我能保存收藏,今后定当认真学习、阅览。
关于岳西高腔,我是一个外行人。假如这个外行人能为高腔传承作点什么,那就非常欣喜了。